這個擋叉的計劃原本也稱不上什么計劃,更像是無路可走時,他作為紙人試圖保下季彤的最后一搏。羅意自己也覺得未必能奏效,只是總比在一旁看著,什么都不做好。
但現(xiàn)在既然有了希望,多等一等也沒有什么。
思及此處,羅意向荊白點了點頭,打手勢表示:我會全力配合。
羅意雖然答應(yīng)下來,荊白緊繃的神色卻沒有絲毫放松。他屏息凝神,等著一個可能的機會。
他提前從巷子里出來,自然是因為形勢有變。
大漢扔出去第三根鋼叉時,荊白已經(jīng)做好了準(zhǔn)備?!瓣惾铩闭f認(rèn)罪時,荊白自覺不能再等,準(zhǔn)備先去神像處見機行事。
他早看出羅意心緒不穩(wěn),才給他這個只有一只耳朵好使的人安排了去聽“陳三娘”聲音來向的任務(wù)。畢竟事情有關(guān)季彤,羅意肯定會認(rèn)真執(zhí)行,也免得他沖動之下先把自己送上去了。
但現(xiàn)在陳三娘說要認(rèn)罪,鋼叉也只剩最后一把。他再不去,羅意一時沖動說不準(zhǔn)會干什么。荊白想到這里,沖白恒一點了點頭,起身準(zhǔn)備往外走。
他動作干脆,白恒一神色卻顯出幾分急切,微弱的月光下,荊白見他無聲地道——
荊白轉(zhuǎn)達了羅意,白恒一說,一般這樣的戲,真正行刑之前,“陳三娘”的角色會有一段自述,大漢的角色也可能有??傊?,他們盡量要等到那個時候再出現(xiàn)在舞臺正面。
在那之前,他們不能明目張膽地干涉舞臺上的行為,羅意如果想去擋這一叉,也是送死而已。
這點荊白和白恒一都早有預(yù)料,所以前期他們一直按兵不動。不是不想救季彤,是因為他們已經(jīng)被神像“聽到”了。
而且今晚,神像唱的這出戲,白恒一雖然從沒聽過,也覺得實在選得討巧,尤其是紙人大漢們的身份。
從羅意轉(zhuǎn)述的,季彤被帶走之前,大漢們說過的話,就能聽出端倪。雖然沒穿官服,但他們是抓捕逃犯“陳三娘”的。
白恒一之前猜他們是衙役,可從頭到尾并沒有官府的人出現(xiàn),連斷案的官都沒有。大漢們在游街之后,把陳三娘押到神像——也就是他們說的神明面前審訊逼供,那就更像是守衛(wèi)神明之類的角色。
但是從“陳三娘”歸案的過程能看出來,他們可以抓人。
在最開始,沒有介入這場戲的時候,至少荊白和白恒一的身份都是今晚的局外人。
紙人們一開始那個扔叉的環(huán)節(jié),叫的都是已死之人的名字。荊白和白恒一原本以為這是一種死亡機制,叫三次名字之后再扔出鋼叉則必中。
直到紙人們?nèi)硬?,叫了盧慶的名字,卻在黑暗中抬出了神像。
但事情后來的走向出乎他們的意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