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憂如鏡(二)
別宮一行因這場刺殺提前結束,李桓擺駕回宮。
武衛(wèi)邑果真沒有在后山搜尋到刺客,將功補過的機會未能抓住,迎接來的是因玩忽職守而被降罪。
李桓同李慕儀講如何處置武衛(wèi)邑時,只道武衛(wèi)邑是李慕儀薦來的人選,會格外網(wǎng)開一面,加之對手疑似雁南王李紹,也難怪武衛(wèi)邑,實則是力不能及、難以匹敵,故而只官降五品,罰俸半年,仍準他在御前伺候。
李慕儀一直沉默,凡李桓所講,她皆言是,或令李桓自己做主。
李桓著意不提如何對付李紹,他不提,李慕儀也絕口不問,落在李桓眼中,仿佛有些刻意。是刻意表現(xiàn)出不在乎的模樣來,否則一向視他為重的皇姊如何能不擔憂李紹的狼子野心?
可她偏不問。偏不問。
李桓眉眼沉郁,稱乏,李慕儀這才出了宮。
之后李慕儀稱病在府,不曾出門。她也著實病了,當夜憂心李桓安危,無暇顧及天涼,輾轉(zhuǎn)傷了風寒,回到長公主府上就病倒了。只是關于朝政,尚有人一一稟告到府中。
也不知李桓如何變出一個“刺客”來,于殿中當場承認自己是別宮行兇之人,且為李紹指使。李桓堅決信任自己六哥,認定“刺客”是胡亂攀咬,將其當場杖斃。
而在此時,以文侯趙行謙為的官員又上前來,聯(lián)名彈劾李紹,言其干涉朝事,覬覦皇位,恐有不軌之心。
作證的是當年負責巡邏奉天閣的侍衛(wèi),稱自己親眼見到李紹的人將奏折帶到奉天閣中請他批閱。李桓也同樣不信,當朝龍威震怒,說文武百官都在挑唆他們兄弟關系。
文侯為明不渝忠心,領眾人于殿外長跪三日。
理由除卻彈劾私批奏折,又講了李紹派刺客行兇一事,并非無理無據(jù)。
刺殺一出,如果成,李紹就能順理成章地登基為皇。如果敗,但也已經(jīng)鬧出了動靜來,武衛(wèi)邑因失職而被治罪,自然好好泄了李紹被武衛(wèi)邑取而代之的私憤。
畢竟往常帶兵護駕的人都是李紹,皇上這次有意提拔武衛(wèi)邑,誰想頭一遭就被下了這么大的絆子,眾人難免猜測會是李紹的手筆。
幾番周折下來,李桓終于下令,暫卸雁南王一切職務,令其賦閑王府,非召不得出。
若李紹當場憤然生事,也正合了趙行謙等人的意,偏他交權交得痛快,仿佛樂得這樣逍遙,即刻領旨謝恩,馬不停蹄地回王府禁閉去了。
通風報信的是李慕儀的心腹,問她:“殿下怎么看?”
她只笑笑,“行堯長大了?!?/p>
若還是個孩子,萬萬不會如此輕易地就教李紹吃這一遭啞巴虧,自己還能博得個恭親尊長、信臣敬兄的好名聲。
他處理得很好,好到很像李紹。
李慕儀甫一想完,又自嘲:怎能不像,他們本就是親兄弟。
本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