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且肉眼可見,以后只會越來越寬裕。
所以,帶來了這一切的人,朝廷該如何獎賞他?
不提其他,只提對外三大功里,隨便拿出一功,便足以封侯。
三功并算,封王也不是不可。更不用說還改革了對外通商制度,設(shè)立了數(shù)個買賣城,這也是一個大功績。
一時間,所有人的目光都焦距在了正武帝身上。
都想知道他打算怎么封這個人?
……
前廢太子可能是陛下之子這個流言,隨著衛(wèi)傅被封為烏蘇臺將軍總理漠北軍政事宜,以及之后作為全權(quán)大使負責和羅剎國談判,已經(jīng)傳得不再傳了。
如果真是親兒子,現(xiàn)在趁機宣布這一消息,應該是個好時機吧?
可出乎人意料的是,正武帝一直沒有動靜。
陛下在干什么?他是怎么想的?
就在群臣猜得沸沸揚揚之際,一個驚天霹靂砸了下來。
皇后有孕了。
就在正武九年八月,皇后被封后的第九個年頭,四十出頭的皇后老蚌懷珠了。
這一消息,無疑是一石激起千層浪。
高興得感謝上蒼的大臣有,被砸得直接蒙圈的大臣也有,而同時朝堂也陷入了一股詭異的氣氛。
這股詭異形成在何時?
大約就是在當時流言傳得沸沸揚揚,正武帝卻一點制止的意思都沒有的時候,也是衛(wèi)傅升任黑龍江將軍,并前去主持兩部歸順會盟之時。
這世上歷來不缺聰明人,而朝堂上更不缺聰明人。
烏得會盟時,大燕使團里明明比衛(wèi)傅資歷深、年紀長的官員不在少數(shù),可前有副使孟河,后有理藩院尚書多克奇。
兩位都是朝中最德高望重那撥大臣中的一員,完全可以壓衛(wèi)傅一頭,卻偏偏都愿意以一個年輕人為牛耳位置,愿意聽從其調(diào)遣。
且一點不服氣的樣子都沒有。
實在容不得其他人不多想。
當初使團中,高低官員多達幾十人,這還不算那些跟來勛貴家的子弟。這些人在烏得會盟結(jié)束,同時也把會盟之間發(fā)生的事帶回了京城。
與此同時,是朝廷對衛(wèi)傅的又一次升遷。
兩件事加在一起,似乎更加印證了流言,這也致使本就心中半信半疑的人們,心里的天秤再次發(fā)生傾斜。
這種傾斜導致后續(xù)衛(wèi)傅兼任烏蘇臺將軍后,他對漠北的一系列布置與安排,不管是下層將士,還是遠至京城的朝廷樞紐,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方便。
須知,官場歷來都不是個簡單地方,各種派系的敵對與傾軋從來沒有停止過。
每當出現(xiàn)什么好差事,資歷符合的官員都會打破頭,搶到的不會慶幸,因為都知道這不過是個開始,趁著你中途辦差時,給你加兩塊絆腳石,增添點絆子的事歷來不會少見。
本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