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這里,卓郁不由得皺緊了眉頭,他感嘆這些原始人的愚昧與固執(zhí),竟讓他從心里對這些行為感到非一般的厭惡,源源不斷的怨恨似乎從他的體內(nèi)蒸騰而出,卓郁回過神來才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將拳頭握的死緊,掌心和指甲縫溢出血絲。
這是怎么回事?難道是他扮演的角色知道些什么?所以才做出如此大的反應(yīng)?
卓郁沒有停止,繼續(xù)翻了下去。
第五天清晨,只剩一副骨架的神明長回了肉/體,和之前一樣完好如初,但神明也會痛,祂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受到這樣的對待,于是呆呆的望著天空。
這時,一個少年湊近了身子,神明知道他,這孩子是昨夜唯一一個沒有傷害他的人。
少年似乎對神明的痛苦感同身受,他偷偷端來泉眼的水,帶來自己藏好的糧食,想要彌補部落對神明造成的傷害,即使他知道做什么都沒有用了、即使他知道自己這樣做會被發(fā)現(xiàn)、即使他會被打個半死。
他用了很大的勇氣才來到對方身邊。
神明沒有收下禮物,祂只是對這個少年笑了,那笑容多么圣潔,竟對他毫無遷怒。
那一瞬間,少年愛上了這位神明,而神明也喜歡上了善良的少年。
在七日受難的第五夜,曾經(jīng)活剮過神明的族人見到他仍舊不死,覺得這力量可以為部落所有,他們拼命灌輸加入部落的好處,可以一起去殺害他人,掠奪資源,貪婪的嘴臉一覽無余,還逼迫少年去游說對方,然而這一切污濁的語句對神明來說都是褻瀆。少年死死閉上嘴,不愿再讓對方經(jīng)受一絲污染。
第六夜,糧食不再充足的部落,終于從怒罵對方不知好歹,變成了感恩,但不是因為別的原因,而是因為他們知道這家伙能復(fù)原肉/體,所以將其當(dāng)成了取肉用的牲畜,將神明啖入腹中。
戀慕神明的少年發(fā)了瘋,持刀砍傷族長,被眾人押解到了囚籠中。
在七日受難的最后一夜,神明看著這些人形的、真正的魔鬼,將同族少年的頭顱砍斷,剝下頭皮。
在這一刻,無論受到什么折磨都沒有求饒的神明,突然發(fā)出了悲鳴,祂聲聲泣血,沒過多久就倒在了地上。族長去試探祂的鼻息與心跳,這下子,神明是真的死了。
——祂的心死了。
無法死去、但最終還是死去的神明,被拋尸進了泉眼中,化為不老泉。
整本書翻完了,卓郁死氣沉沉的坐在輪椅上,手指在不斷顫抖。
作為個人而言,他不該有如此大的觸動與共情,因為他是個恐怖家,他見過更加殘酷的現(xiàn)實案例,更聳人聽聞的連環(huán)殺人案,可《七日談》這個故事,卻讓他猶如身臨其境。
而且,《七日談》是個宗教故事,里面的情景在外人看來,或許太夸張了,只是在一味的夸大人性之惡,讓人不恥,真正的社會上,不會有那么多壞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