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宇輝淘好了米,按下了電鍋的閘,接著幫忙洗菜洗鍋,林皓熙處理好那一條魚,宋宇輝已經(jīng)把東西都準備好了,就等著魚下鍋。
兩個人在不太大的廚房里忙著晚飯,配合的很默契。林皓熙煮魚,宋宇輝便把蔥花切好備用,再把下一道菜用到的食材洗凈切好。
今天就兩道菜,一道水煮魚,一道茄子肉片。之前林皓熙總要做三四道菜,兩個人吃不完,宋宇輝又舍不得倒掉,就只能第二天吃剩菜。后來林皓熙學乖了,兩個人的時候做個兩道菜就夠了,最多再加一碗湯。
兩個人圍著飯桌吃飯,電視上播報著各種交通阻塞的新聞。今年國慶和中秋重合,在外打工的要往家里趕,本地的又想往各大風景區(qū)跑,大家同時出門,最終后果就是交通癱瘓。
林皓熙要出門旅游的計劃不得不推遲到十月二號,十月一號這種日子還是適合呆在家里。
十月二號一早出發(fā),一人背著一個雙肩包,搭上去旅游城市z市的大巴。雖然路上沒有堵車,但是到了旅游景區(qū),才發(fā)現(xiàn)人山人海,人聲鼎沸!
一個本該靜謐的風景區(qū)到處都是人,過一道懸在半空的鐵索橋時,人與人摩肩擦踵,鐵索橋搖搖晃晃,總有一種隨時要掉下去的錯覺。
上山的小路嚴重堵塞,后面的人嚷嚷著:“前面的人走快點!不要擋著路!”
林皓熙和宋宇輝夾在中間,上山也不是,下山也不是。
逛了一天的旅游景區(qū),比下田干一天的活還要累。林皓熙當晚決定,明天就趕去上林村,那里絕對要比旅游景區(qū)好玩。
兩個人一回到家,兩老很高興,立刻要把種在地里的番薯挖一些回來,做烤番薯、番薯餅或者曬成番薯干吃不完就讓他們帶走。
這個時候的板栗正好收貨,在后山上的一片板栗樹上碩果累累,樹上張了口的板栗已經(jīng)空了,栗子掉在地上的草叢里或是被葉子掩蓋住,要仔細找才能找得到。
宋家原本在后上有兩棵板栗樹,但后來分了一棵給宋宇輝的大伯就只剩下一棵。周圍的板栗樹已經(jīng)被收了,樹上就只剩下葉子,以及被竹竿打折的枝椏。
收板栗是個技術(shù)活,不能靠手摘,只能用竹竿打。人站在地上,帶著草帽穿厚一點的衣服,雙手握著一根十米長的竹竿在樹上敲打,帶著刺的板栗求嘩啦嘩啦地就往下掉。
板栗外殼上面的刺有兩三厘米,要是不帶上草帽,刺扎進頭皮去就比較麻煩。
林皓熙握著竹竿在樹上敲,宋宇輝負責記住板栗落地的地方,等敲了一部分下來,兩人再帶上手套去撿。
花了一下午把樹上的板栗打完了下來,打了兩籮筐。
實際上,一棵樹能打下三四籮筐的板栗,但是在此之前被人偷偷打了不少。宋爺爺宋奶奶也不計較,他們兩個老頭子不怎么吃板栗,都是給宋宇輝和林皓熙的,他們夠吃就行。
宋爺爺去了一趟鎮(zhèn)上,買了一袋月餅回來。農(nóng)村里的月餅跟城市用來送禮的月餅不同,農(nóng)村的月餅包裝要簡單得多,也便宜得多,幾塊錢就有一個像盤子一樣大的月餅。
宋奶奶去地里摘菜回來,簍子里的菜葉上放著好幾串烏黑的果子,外形像葡萄一樣,這種叫做山葡萄,酸甜可口,味道比市場上賣的葡萄還要好。
趁著宋宇輝和林皓熙在,兩位老人家恨不得把所有好吃的東西都拿出來。
宋宇輝則趁著在家,一空有就帶上砍柴刀給去砍柴,屋子外面曬著的還有十幾捆,他怕過些日子天冷了,兩位老人家不夠燒。
宋宇輝上山砍柴,林皓熙干脆也挑了一擔回來。兩人在家的這幾天,每天往山上跑一趟,一邊玩一邊砍柴。不過幾天,屋旁邊就疊起了一座小山似的柴火。
稻田收割了后,稻草扎成一捆架在田上,田里的水慢慢開始干涸,形成沼澤地。這時候,把架在田上的稻草掀開,就有意想不到的場景。黑色的黃鱔或者是泥鰍身子半陷在泥漿里吐泡泡,伸手一抓,就成了今晚的餐桌上的美味。
半干半濕的田里是黃鱔的最愛。要是看到有一個手指大小的洞,順著洞口往下挖,總能看到一條扭來扭去的黃鱔或者泥鰍。
抓黃鱔還要講求技巧,要不然抓到了手還沒放進桶里,黃鱔就從指尖溜走了。
黃鱔適合做成湯,既營養(yǎng),又美味。而泥鰍則適合用油煎成焦黃,撒點辣椒粉或者是加點酸辣椒以及大蒜炒著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