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8章
而此刻陳則銘若是登上城樓看清楚來者的旗號的話,他會更驚訝。
那黑色旌旗上描著一個大大的“蕭”字,這是國姓,足以令眾人望而生畏。
來的是敬王。
而在蕭定的計劃中,敬王是不該動的,他只該待在屬地等待事態(tài)時局塵埃落定。
可變化從來比計劃快,楊如欽在求援途中聽聞了勤王前兩路軍紛紛覆滅的消息,立刻意識到此刻的援軍需要一個真正能鎮(zhèn)得眾軍的將領(lǐng)以便統(tǒng)領(lǐng),之前蕭定心目中的人選是陳則銘,但當(dāng)時的陳則銘在守城,那么另一個在哪里。
思緒一旦清晰,楊如欽直奔敬王的屬地余州而去。
余州離京城有數(shù)千里的路程,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陳則銘苦等的時候,援軍始終遲遲不至。楊如欽去的地方比他和蕭定想的都遠。
然而此后的事態(tài)發(fā)展證明了楊如欽的想法非常正確。
在此之前,蕭定多次下令,命敬王駐守原地不得擅動。于是面對欽差楊如欽的到來,敬王很是恭敬。但一旦出兵就涉及違抗圣旨,臣違君命,子違父命,所以對于這個問題,敬王顯出了一絲猶豫。
可來的是楊如欽,這個人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巧舌如簧,引經(jīng)據(jù)典地能把死人說活。
楊如欽的講法很簡單,蕭氏江山如今大難,你自己躲在后面,只靠別人為你賣命,挨刀別人去,享受自己來,別人又不是傻子,怎么可能。原話當(dāng)然不是如此,但意思基本相同。
敬王深以為然,憤然出軍。
果然,將士們見太子以尊貴之身身先士卒,軍心大振,而以敬王的名義節(jié)制眾將,眾將無有不從。
如此一來,軍隊內(nèi)部那些本來可能發(fā)生尚未發(fā)生的諸多矛盾便在來不及顯現(xiàn)之前被消化在??褓中了。接下里只需要萬眾一心,對付匈奴即可。
或者是歷史運行到此,老天覺得對天朝的玩笑已經(jīng)開夠了,在陳則銘和蕭定苦苦支撐到彈盡糧絕的同時,匈奴國內(nèi)發(fā)生了一件足以改變時局大事——匈奴大單于病逝了。
立刻有人將這個消息帶給勤王軍,敬王和楊如欽馬上意識這正是解京都之圍的最佳時機。
而在律延那里,這恰巧也是他心理上此次京都之戰(zhàn)的最后一擊,是他最后一次嘗試。
見到勤王軍至,律延只派人打探了下來將何人,便做出了撤軍的決定。人家太子親自出馬,顯然是要拼老底了,他不是拼不起,而是拼得太不是時候。
大單于病逝,意味著匈奴貴族內(nèi)部要再一次爭權(quán),利益會再一次被重新分配,他不得不立刻趕回國去,否則萬一政敵得勢,將來被清洗的有可能就是他。沒辦法,自古就有名言,魚與熊掌不可兼得,他只能放棄快到口的肥肉。
律延放棄攻城的速度相當(dāng)快,快到勤王軍反應(yīng)過來的時候,人家已經(jīng)跑了大半。
勤王眾將本來都以為要打場硬仗,沒想到剛一交手,對手就溜了,不禁大喜。呼喊吆喝著追了半晌,到底兩條腿沒四條腿跑得快,眼睜睜看著對方大軍揚長而去,再興高采烈地鳴金守軍,清點戰(zhàn)場。
陳則銘在城內(nèi)集軍呼應(yīng),沖出去的時候,也恰巧趕上敵軍挽留不住的背影。
眼前到處都是歡呼聲,陳則銘楞了片刻,撥馬就奔敬王帥旗而去。
見了禮,陳則銘詢問匈奴退兵緣由,這時,旁邊一人過來,道:“匈奴單于病逝,是以匈奴軍無心戀戰(zhàn)。”
陳則銘側(cè)目一看,不禁吃驚,居然是曾在他府上多日,后又離去的門客韋寒絕。
敬王道:“消息便是這位元公子帶來的?!?/p>
韋寒絕還是那副天真憨厚的樣子,又夾著見到故人的驚喜,“是小人的一位朋友正巧在匈奴境內(nèi)聽說此事,飛馬托人告知的?!?/p>
陳則銘心中驚訝,韋寒絕年紀雖然小,所交之人甚是不俗。這消息事關(guān)重大,能如此飛速傳遞回來,顯然無論是傳消息還是聽消息的人都深知此事緊要,能有他們相助,實在是蒼生有福。
然而眼下他也無心追問這些,一離開軍營,立刻奔皇宮而去。
此刻的蕭定正在宮中與政事堂的宰相們議事。
退敵的喜訊早有人來報過,他等的是陳則銘該差人送來的詳細軍情,沒想到最后等來的是樞密副使本人。
陳則銘在殿外等待了片刻,眾臣出來后,紛紛朝他道賀。顯然這一輪封賞已經(jīng)論定,陳則銘護主有奇功。陳則銘借口有事稟告,才撥開眾人,入殿見到蕭定。
一見面,陳則銘便開門見山說,此刻不該論功行賞,而該乘勝追擊。
蕭定本來滿面喜色,聽他一說也凝重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