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泛抬起頭,狠狠瞪了他一眼。
歷來新帝登基,總要實行新政,即便是作作姿態(tài),也要弄出一番萬象更新的場面來,仿佛不那樣做就不足以證明新皇帝的英明。
當今這位天子也不例外,只不過他的新政主要都集中在給老爹收拾爛攤子上。
驅(qū)逐妖僧妖道,罪大惡極如繼曉者,直接論罪斬首,以儆效尤。
在內(nèi)閣的建議下,那些耗費巨資興建的宮觀通通停止,已經(jīng)開始興建又還沒建成的,將材料撤下,或用作修繕京城各衙門,或作以后給宮中殿閣整修之用,免得以后還要再浪費一次錢,那些建好了的,便直接將里面駐守的僧道撤出來,朝廷不再撥款,也將原先賜予這些宮觀的田地通通收回。
至于萬黨與依附萬黨的一干人等,則依照情節(jié)輕重各自論處,像萬安這樣臨時倒戈戴罪立功的,便讓他主動致仕,皇帝還賜了金,讓他回鄉(xiāng)養(yǎng)老,算是全了他的名節(jié),但對尹直,彭華等人,就沒這么客氣了,直接就摘了官帽趕出京城,像李孜省這等則直接驅(qū)逐出京,與白蓮教和萬黨都有所勾結(jié)的大太監(jiān)梁芳,則直接拉到菜市口問斬。
這一件件一樁樁都料理妥當,大伙兒總算松了口氣。
比起本朝歷代天子,當今這位弘治帝已經(jīng)算是十分寬宏大量了。
他的生母死得不明不白,與萬貴妃姐弟諸多牽扯,但在登基之后,卻竟然沒有像以往那些皇帝的作派一樣,追究人家九族滿門,而是輕描淡寫地放過。
歷來有爭斗的地方就有利益糾葛,一方人馬倒下,另一方人馬便能因此得益,任何時候都不例外。
不管最初懷著多么高尚的理由和原因,一旦摻入利益,彼此就不會干凈到哪里去。
所以萬黨的倒臺也是一樣,在許多人慫恿新帝反攻倒算的時候,他把持住了,并沒有再繼續(xù)追究下去,甚至還遵循了先帝的遺命,沒有去動萬貴妃的棺槨,也保留了她的謚號,放過了她的家族。
內(nèi)閣自然也支持皇帝的決議。
不管之前與萬黨有多大的仇恨,能臣與直臣畢竟是有差別的。
前者有所為有所不為,保留原則的同時會做適當變通,而后者則不管不顧為了維護正義,將所有黑暗都掐滅。
然而黑暗是永遠不可能被掐滅的,只有當光明占據(jù)上風的時候,黑暗才會躲在角落里不敢出來。
唐泛他們這些人,所作所為的最終目的,無不是為了讓國家越來越好,而非黨同伐異,一個陷入仇恨,只想報仇的皇帝,注定不會對國家百姓帶來多大的好處。
而寬容仁慈的天子,才是盛世治世的必要前提。
弘治帝的登基,勢必預(yù)示著光明占據(jù)上風的時代終于來臨。
如是到了弘治二年,內(nèi)閣該走的人已經(jīng)走了,剩下一個劉吉,因為畫風突變,一反成化年間庸庸碌碌,無所作為的行事,忽然之間變得勤懇奮進,直言進諫起來。
弘治帝原是想像請走萬安那樣,將劉吉也請回家去養(yǎng)老,奈何人家現(xiàn)在從庸臣變成忠臣,連趕人的借口也沒有了,只得無奈地由著他繼續(xù)占據(jù)首輔的位置。
劉吉留任唯一的好處是,為了討好皇帝,表示自己真的與以前不一樣了,他也不能再走之前那種碌碌無為的路線,起碼得拿出一些身為首輔的氣魄來,唐泛提出的新律,劉健主張對韃靼用兵,俱都在這個時期被一一通過。
弘治朝,當真漸漸有了些新氣象來了。
但真正的大轉(zhuǎn)變,則是發(fā)生在弘治三年。
弘治三年的春天,一小撥倭寇從浙江登陸,對沿海百姓進行燒殺搶掠,甚至一度攻入紹興城內(nèi),直到浙江都指揮使帶兵趕到救援,那些倭寇才從容不迫地由海路離去,臨走前還卷走大量金銀財寶和女人。
在這短短一天之內(nèi),紹興城內(nèi)飽受劫掠,趁著所有人猝不及防,來不及組織起防備反攻之際,倭寇就先下手為強,先將士兵屠戮大半,又幾乎把城中富戶搜刮干凈,另有紹興城知府遭遇劫持,為全名節(jié)而選擇自殺。
此事傳到京城,立時朝野震動,所有人都很難想像以區(qū)區(qū)倭寇頂多一千來人,竟能將紹興城府攻占。
然而追根究底,人們才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那些倭寇是假借日本進貢來使的身份,在海上劫持原本要與日本進行勘合貿(mào)易的大明官船,然后再假扮成明朝人的身份,返航回明,再與大明人勾結(jié),得知紹興城城防守空虛的消息,趁機攻打,果然輕易得手,那些倭寇擔心朝廷大軍很快殺到,因此也不敢久留,只是把財寶掃蕩一空,再劫了一批女人,拍拍屁股溜之大吉。
宣德之后,朝廷逐漸實行海禁,當年叱咤風云的大明寶船已經(jīng)不見蹤影,連造船廠也荒廢了許多,如今僅有的官船戰(zhàn)斗力有限,士兵也很少作專門用于海戰(zhàn)的備戰(zhàn),如何能追趕得上那些久經(jīng)海浪,經(jīng)驗豐富的倭寇?更不必說他們還有通風報信的內(nèi)應(yīng),早在明軍來之前,就已經(jīng)登船遠去,揚帆疾行了,大明官兵由此只得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揚長而去,無可奈何。
這勘合貿(mào)易,是在海禁實行之后,明朝與外界唯一的官方貿(mào)易方式。
倭寇劫掠勘合貿(mào)易的官船也是常有的事,但像現(xiàn)在這樣公然跑到大明來洗劫,直是聞所未聞!
說到底,是倭寇太囂張,還是官軍太無能?
是要狠狠打擊倭寇,還是連勘合貿(mào)易也給停了,徹底切斷大明通往外界的通道,也斷絕外界覬覦大明的*?
朝廷為此爭論不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