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客的選擇面少了,一天就算只賣八百多,店里剩下的貨也撐不了幾天。夏曉蘭必須要盡快去羊城拿貨,這一次她打算帶著李鳳梅去。李鳳梅和劉芬都要輪流跟著夏曉蘭去進貨,不然等夏曉蘭上大學了,兩人挑選衣服的眼光還沒培養(yǎng)出來,“藍鳳凰”的生意不說一落千丈吧,想繼續(xù)賺大把的鈔票就很難。
除了家裝雜志,她還得多訂閱時尚雜志,潤物細無聲的培養(yǎng)她媽和舅媽的審美。
李鳳梅想要一臺電視機也沒錯,通過影視作品能了解外面的時尚,不過84年國內(nèi)有時尚雜志嗎?
把衛(wèi)生打掃完關門,回到家時,廚房里飄出了肉包子的香味。
一聞那味道,就是正宗的豬肉大蔥餡兒。
“我不占誰便宜,這是還你們母女吃的?!?/p>
于奶奶說的是年前劉芬給包餃子做饅頭的事兒,這老太太明明是擔心她們恢復營業(yè)第一天沒時間做飯,偏偏要把話說的如此不討喜。
夏曉蘭捏起一個皮薄餡大的包子,咬了一口,又燙又香。
于奶奶的手藝,比美食街那些賣包子的還厲害,夏曉蘭也忍不住夸:
“您這手藝可真絕了,比外面店里的都好吃?!?/p>
同樣是包子,同樣是豬肉大蔥餡兒,于奶奶這個就是味道不一樣。夏曉蘭不是沒吃過好東西的人,還對于奶奶的手藝贊不絕口,可想而知包子的味道。
母女倆都不知道于奶奶手藝這么好,租房幾個月,還是第一次吃到于奶奶做的東西。
于奶奶刻板的臉色有得意,也有不屑:
“店里的算啥,賣給那么多人吃,就算是老字號也做不到用料精挑細選,三分肥七分瘦,口感最好的豬梅花肉一只豬只有那么幾斤……算了,說給你聽也不懂。”
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幾十年前的老黃歷咯,于奶奶顯擺了兩句,又覺得沒意思。
她家以前廚房里干活的,白案和紅案是分工明確,包子做的不好吃,有的是人肯琢磨嘗試,誰有本事誰就拿更高的工錢,擺一次酒席從南方請名廚來也常有的事兒。
往事如煙,后來哪有那么多窮講究,能吃飽就不錯了!
劉芬看女兒對于奶奶做的包子贊不絕口,有心想向于奶奶學幾手,又怕這是人家不外傳的手藝,很是踟躕。于奶奶要知道了估計又要別扭,什么家傳的手藝啊,是廚房里的人挖空心思要討好她這當大小姐的……一眨眼,于小姐變成了于奶奶,靠家里白案師傅的手藝“討好”一對農(nóng)村來的母女倆,真是風水輪流轉(zhuǎn)??!
吃過于奶奶的豬肉大蔥包,夏曉蘭一口氣刷題到晚上12點才睡覺。
卷子又做的差不多了,看來的再去商都高中搞點新習題才行。
第二天一大早,胡永才就找上門來,帶著夏曉蘭年前托他買的兩輛女式自行車。
車身更小,一輛紅的一輛粉,看上去就特別漂亮。
“胡哥,您這本事簡直大到?jīng)]邊了,這兩輛車都不好搞吧?”
胡永才笑呵呵聽著夏曉蘭夸獎。
兩輛車是挺不好買,但夏曉蘭把錢出的足足,也不過是多花點時間和精力。
胡永才為難的是另一件事:“載貨肯定是不如28大杠,但女同志騎著不費力……對了,前兩天朱放來找我了?!?/p>